孔子静思了一会儿,入情入理地说:“事已至此,以冷下来为好,何必借此惩处太子呢?因为太子不会再回来危及南后了,他们完全可以都太平无事地生活下去。因此,此事宜息事宁人,不了了之,切勿扩大。这样处理,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得以兼顾,对卫国,对父子、对夫妻亦不会再生新的不利。”
灵公仔细品味孔子的中庸之言,感到很有道理,让局外人断君侯的家务事,不是强人所难吗?于是,笑着说:“谢夫子助寡人明晰理顺了这件事。”
古语里有一句话说得好:“即便亲眼看到灾祸,也不可冒然说出口,不然灾祸就要降临在你的身上。”我们看几则“祸从口出”的史例。
鲁迅先生在《野草·立论》中描绘了这样一个画面:三个客人对主人刚满月的孩子做出了不同的展望,得到了不同的回报。第一位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自然得到一番感谢。第二位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自然也得到一番感谢。第三位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这下子捅了马蜂窝,遭到大家一番痛打。套用孔子的话,前两位客人属于“隐”,说了好听但不着边际的话,显得虚伪;后一位客人属于“瞽”,说的虽是将来的实情,但太不顾及主人面子,实在莽撞、愚蠢。
从前,宋国有个富人,因为天下雨毁坏了墙。他儿子说:“墙不修好将会被盗的。”他的邻居有位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富人家果然丢了很多财物,他全家的人都认为他儿子特别聪明,却都怀疑邻居那位老人。
从前,郑武公想要攻打胡国,反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一天,他问大臣们说:“我若用兵的话,该去攻打谁呢?”关其思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郑武公一听,大怒,就把关其思杀了,并且说:“胡国,是我们的兄弟之国,你说攻打他,是何居心?”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就认为郑国君主是自己的亲人,而不防备他。于是,郑国趁机偷袭胡国,并占领了它。
故事里的邻居老人和关其思,他们的预见都是正确的,然而言重的被杀死,言轻的被怀疑,可见知道某些事情并不难,难的就是该不该说啊
还有一个发生在俄国的故事,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后,国内就爆发了一场由自由分子领导的叛乱,他们要求俄国现代化,希望俄国的工业和国内建设必须赶上欧洲的其他国家。尼古拉一世残忍地平定了这场叛乱,同时判处其中一名领袖李列耶夫死刑。
行刑的那一天,李列耶夫站在绞首台上,绞刑开始了,李列耶夫一阵挣扎之后绳索突然断裂了,他猛然摔落在地上。在当时,类似这样的事件被当成是上天恩宠的征兆,犯人通常会得到赦免。李列耶夫站起身后确信自己保住了脑袋,他就向着人群大喊:“你们看,俄国的工业就是如此差劲,他们不懂得如何做好任何事,甚至连制造绳索也不会。”
一名信使立刻前往宫殿报告绞刑失败的消息,虽然懊恼于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尼古拉一世还是打算提笔签署赦免令。
沙皇询问信使:“事情发生之后,李列耶夫有没有说什么?”
“陛下!”信使回答:“他说俄国的工业如此差劲,甚至不懂得如何制造绳索。”
沙皇听罢,立即撕毁了赦免令,说:“那就让我们来证明事实与之相反吧。”
第二天,李列耶夫再度被推上绞刑台。这一次,绳索没有断。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从刺人的话中得到暂时的满足远远不及由此引出的灾祸,这是个惨痛的教训。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此文请点赞留言,欢迎转载,感谢光临!
本公众号投稿邮箱:2265072551@qq.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