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5官方网站-365bet体育在线中文网-365bet娱乐

核武器拥有国列表

核武器拥有国列表

印度

编辑

主条目:印度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印度于2004年国庆阅兵时展示的烈火-3弹道飞弹公路机动发射车,摄于2004年1月26日新德里

在1960年代,印度政府便发表声明拒绝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表示签署条约只会显现核武器拥有国的特殊性,甚至阻碍了其他国家的相关技术于和平用途之发展,也宣称除非所有国家都愿意单方面裁撤自身的核武器,否则印度不会签署有关国际性的核武器管控条约[88]。印度多次表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一部分仍是各个大国尝试展开新一波的殖民统治,同时印度也不断凭借著自己的技术来发展成核武器国家[89][90]。

1948年,在科学家霍米·贾汗季·巴巴领导下,印度开始发展自己的核计划,1956年运作其第一个核反应炉CIRUS。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力支持印度发展核武器以获取政治和军事优势,促使印度在1950年代获得和平核技术的使用方式。1962年古巴飞弹危机期间,印度就边界问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边境冲突,但因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而备受国际同情,获得苏联及美国各别的技术支援;同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撤离双方争议地区后,印度仍持续跟苏联展开合作关系[91],1962年印度右翼反对派开始批评尼赫鲁的外交和国防政策,同时有关核吓阻能力的议题也陆续在新闻界和国会争论。1964年尼赫鲁逝世后,继任的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继续支持核武器的发展,新政府的资讯广播大臣英迪拉·甘地承诺在18个月后进行核试验,但由于当时印度核计划尚未发展完全而失败。之后有关核武器发展与否的争论仍然持续不断,反对发展核武器者认为印度应该继续坚持其和平主义的传统,而且核武器发展成本过于昂贵;支持者认为印度必须发展自己的核吓阻能力,以抵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核武器发展计划或周边国家取得核武器的威胁。1966年,核武器发展计划的重要领导人霍米·贾汗季·巴巴逝世,印度的核武器计划一度暂缓。

1970年,由于和巴基斯坦的冲突,印度核武器计划开始加速进行,在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共同合作的情况下,印度和苏联签署合作协议。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认为必须发展核武器以稳定自身国家的定位,在1972年下令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Bhabha Atomic Research Centre)的科学家亦投入核武器的发展,并决定使用CIRUS核反应炉所生产的钸原料及胖子原子弹的简化设计以制造核武器。1974年,印度以和平核能爆破(Peaceful nuclear explosions)为名义于塔尔沙漠进行了微笑佛陀核试验,这是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结后第一次有其他国家展开核试验,使得有关民间核技术可能被秘密地开发核武器这一事被广泛讨论,且后来被证明巴基斯坦与伊朗等国家也实际开展核武计划。

印度秘密发展核武器的作法马上在国际间引起极大的关注和愤怒,特别是最早以为是要开发核能发电技术而向印度提供CIRUS核反应炉的加拿大等国家。印度发展核武器除了是为了对抗拥有共同边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外,同时也期望能借此成为南亚地区的大国。印度进行核试验的消息传开后,印度社会有近90%的人支持,印度政府继续其核武器与相关技术的发展计划,从1974年第一次核武器测试到1988年,印度借由20多次于大气中进行的和平核能爆破方式来测试能于军事上应用的核武器技术[92]。

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印度一直无法设计出可以长期保存的核武器,一直到1980年代初期才开始存备少量的核弹头,1989年巴基斯坦开始发展核武计划后,便计划建立自己的核武器储存量[93]。1998年,印度在博克兰-II核试验(Pokhran-II)对已经完全武器化的核弹头装置进行正式的试爆,并且对外发表已经拥有核武器能力[94][95]。对于这次核试验,印度社会普遍给予正面评价,但也促使巴基斯坦于之后进行自己的核武器测试,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以破坏该地区安全为由实施经济制裁。

2005年7月,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希与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宣布双方将会缔结《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协议》(U.S.–India Civil Nuclear Agreement)并进行一连串合作事项,美国政府表示在印度为“拥有先进核技术的负责任大国”前提下双方应加强有关技术方面的合作[96]。随后印度政府宣布计划于2006年3月将有关其民用以及军用的核计划分开,美国国会在2006年12月通过对应法案的设置。同时国际原子能总署批准了印度所提出具体的保障措施协议[97],允许其他核供应国集团解除对印度的出口限制[98]。最终美国与印度共同签署《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协议》条约内容,然而美国国务院仍表示美国不会承认印度为合理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同时依照条约内容如果印度独自进行核试验的话将可能会停止所有与印度的合作[99]。同时美国政府表示《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协议》并不是为了协助印度引进敏感的军民两用核技术所存在,而是让双方就核技术的设计、架构与操作能够进行交流[100],同时每个核供应国也保留权利要求印度解释之后的核计划[98]。

印度没有作出任何有关其核武器数量的官方声明,在2011年6月时估计印度军方大约拥有80枚至100枚核弹头,这数字除了随时准备投入战场的核弹头外也包括尚未组装的核武器[17]。而过去依照印度所能制造的钸产量进行估计,印度有能力制备75枚至110核弹头[101][102]。有关核武器的制备主要由2010年时关闭的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负责,透过加拿大所提供的CIRUS以及印度研发的陀鲁婆核反应炉(Dhruva reactor)的核废料经核燃料回收装置提炼出钸[103]。根据在1999年时的估计,印度已经从自身的反应炉中成功分离出近4,200公斤的钸,这足以制备约1,000多枚核弹头[104][105]。今日印度主要的核武器投射平台包括短程和中程烈火-3弹道飞弹、军用机和水面舰艇等,印度计划在2012年歼敌号核子动力潜艇于印度海军服役后进行多次的海上试验,这意味著印度将会有“核三角”之打击能力。

巴基斯坦

编辑

主条目:巴基斯坦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于巴基斯坦国际防御展览会暨鉴定研讨会(International Defence Exhibition and Seminar)展示的巴卑尔巡弋飞弹(Babur),摄于2009年1月7日。

巴基斯坦并未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受到邻国印度核武器测试的威胁后巴基斯坦从1970年代中后期开始暗中发展核武器。1970年巴基斯坦在西方国家的设备和原料供应下于喀拉蚩兴建了自己的第一座核电厂。1972年1月20日巴基斯坦总理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于木尔坦召集各个领域的资深学者和工程师开会,宣布政府将支持巴基斯坦研发核武器技术,对于一些科学家的反弹则指称巴基斯坦仍需要核武器才能维持国家的生存。在这次会议上佐勒菲卡尔·布托委任穆尼尔·阿莫·罕(Munir Ahmad Khan)以及其领导的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Pakistan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负责秘密透过核电相关技术来加以研制核武器。1972年12月,阿卜杜勒·萨拉姆领导的理论物理小组开始将一些科学研究报告提供给核武器研发小组,这意味著巴基斯坦的研发团队有能力进行更为深入的技术开发。

1974年印度顺利完成微笑佛陀核试验,成为除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外首个正式展开核武器发展的国家,这让巴基斯坦对自身研发核武器这一目标更为确定。之后包括阿卜杜勒·卡迪尔·汗等核技术专家也加入核武器的研发团队,与扎希德·阿里·阿卡巴·汗(Zahid Ali Akbar Khan)一同进行专门研发核武器的706计划(Project-706),由穆尼尔·阿莫领导的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则负责20个实验室研究计划的进行。当时的陆军参谋长(Chief of Army Staff)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对于核武器研发计划也有所支持,将其视为应对印度在发展核武器的解决方法。法国于1972年时和巴基斯坦展开核原料后续处理的合作,但1974年印度试爆后许多西方国家认为巴基斯坦必定在印度核试验后尝试开发自己的核武器,纷纷结束与巴基斯坦合作关系。1986年在美国的压力下法国也宣告退出合作,这使得巴基斯坦只能够设法收购西方的核技术资料与部分零件。1990年,美国以认为巴基斯坦于1980年代中期便有能力准备进行核武器测试为由[106],通过了普雷斯勒修正法案,结束对于巴基斯坦的经济和军事援助[107]。

尽管受到美国实施制裁的影响,巴基斯坦仍于1980年代继续进行核武器的研究,在拉希姆丁·汗(Rahimuddin Khan)的指挥下于查盖丘陵地(Chagai Hills)建设了相关的实验设施,其中在1985年到1986年期间顺利生产足以制造1枚核武器的铀原料,并且在1987年和1989年分别获得引爆核武器的关键技术与地面相应设施的兴建方法[93]。由于和印度在某种程度上处于敌对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期以来不断提供巴基斯坦有关核武器的设计,除了支援巴基斯坦所需要、但无法自行生产的高技术水准的重点元件,甚至还将巴基斯坦所制造的核武器零件运到罗布泊进行核武器测试。[108]最终在1998年印度完成第二次核武器测试博克兰-II(Pokhran-II)的几个礼拜后,巴基斯坦在5月28日于俾路支省查盖县的拉斯岛山(Ras Koh Hills)进行了贾盖-I核试验(Chagai-I),成为世界上第七个成功开发并且测试核武器的国家[109],同时也是伊斯兰国家中第一个拥有核武的国家。1998年5月30日,巴基斯坦在俾路支省卡兰沙漠(Kharan Desert)进行了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贾盖-II核试验(Chagai-II)[110]。

19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巴基斯坦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分别获得了导弹的技术以及重要零件,陆续发展出沙欣1(Shaheen-I)、沙欣2(Shaheen-II)和高里型导弹(Ghauri)并且经过多次的导弹测试。其中从巴基斯坦所能生产的可分裂物质推估目前巴基斯坦本身约拥有90枚核弹头,根据研究报告指称印度和巴基斯坦如果爆发核战争的话可能造成近100万人死亡,并且间接影响全世界进入核冬天而有1亿人因为缺乏食物死亡[111]。2004年,巴基斯坦核武器计划关键人物阿卜杜勒·卡迪尔·汗承认曾将核武器技术秘密在国际黑市上贩售,包括朝鲜、伊朗和利比亚都曾经从巴基斯坦购买处理浓缩铀的气体离心法技术[112]。但阿卜杜勒·卡迪尔与巴基斯坦总统佩尔韦兹·穆沙拉夫否认了国际原子能总署和许多新闻媒体怀疑巴基斯坦政府或者军队也有协助这项交易,而之后他本人则提供了与先前说法相互矛盾的内容[113]。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编辑

主条目:朝鲜核问题和朝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宁边原子能研究中心的石墨核反应炉其燃料注入孔,由国际原子能总署拍摄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于1974年加入国际原子能总署,1985年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接受国际原子能总署监督以及多次核武器是否发展之核查。美国从1970年代开始关注朝鲜的核武器发展,1988年下半年美国正式对国际宣称朝鲜可能正在开发核武器的讯息,随即引起朝鲜政府的强烈反应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自1989年开始,朝鲜陆续和韩国、日本、美国、俄罗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进行有关核武器撤除之谈判。1993年,朝鲜首次威胁要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4年5月30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提出对朝鲜的核武器发展计划进行调查并实施制裁。1994年6月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前往平壤协调后,朝鲜与美国达成限制核武器发展的《朝核问题框架协定》,其中朝鲜必须冻结所有核计划的进行,并在所有核设施上加装监控系统且禁止一切相关计划的重新展开,借此换取与美国之间的外交互动关系得以正常化,同时美国、日本和韩国应满足朝鲜将原本石墨慢化核反应炉替换为轻水反应炉,以能够继续维持朝鲜自身对于核子动力能源的要求[114][115][116]。之后美国指责朝鲜秘密进行浓缩铀的提炼计划,并且计划切断能源等补助,直到2002年8月有关轻水核反应炉的建设才于平壤奠基准备开工。2002年10月,美国透过侦察机构掌握了朝鲜仍在秘密研制核武器的证据,对朝鲜政府所发布的核计划提出异议。对此朝鲜政府承认美国的相关指控,随即引起国际社会对于朝鲜核武器发展的关注。2003年1月30日,朝鲜以美国和韩国所提供的能源计划与补偿措施无法满足自身能源需求为由,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作出协调,并且于北京举办六方会谈进行谈判。

2005年2月10日,朝鲜公开声称拥有核武器的应用技术,引起许多国家对于国家安全问题的反弹并要求朝鲜废除核武器计划。由于缺乏相关的核试验,​​许多专家怀疑朝鲜政府的说法[117][118]。同年9月13日召开的第四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上,参与国代表一致通过《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声明中朝鲜承诺如果美国愿意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炉,朝鲜愿意放弃一切核武器与现有核计划并且重新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对此美国则表示朝鲜应该先放弃核武器并且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安全保障协定,否则任何国家都不应该与朝鲜展开如轻水反应炉等核技术合作。2006年7月5日,朝鲜在无预警情况下发射了大浦洞2号、劳动-1和飞毛腿飞弹等7枚飞弹并且全数落在日本海,日本随即要求联合国处理朝鲜导弹试射的问题。2006年10月,朝鲜政府继续表示由于受到美国等国家的恐吓,将会进行核试验来确保国家的地位。2006年10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布消息宣布在咸镜北道吉州郡顺利进行了地下核试验,美国地质调查局与日本气象厅地震火山部等机构也在朝鲜检测出约4.3级的地震[119][120]。在借由飞机来对核试验的设备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检测后,绝大多数美国情报官员认为朝鲜的确拥有相关的核武器技术;另一部分人士则表示朝鲜核试验的核武爆炸当量可能不到几千吨,而爆炸产生的震度规模小于以往其他国家的初次核试验,认为可能只有部分测试顺利完成[121]。美国、韩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和日本对于这次核测试加以批评[122]。在核试验的隔天,朝鲜代表朴吉渊表示朝鲜政府正在准备进一步的核武器测试计划,呼吁美国和朝鲜进行对话以避免爆发核战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10月14日一致通过关于朝鲜核问题的《联合国安理会1718号决议》,公开对朝鲜核武器测试表示谴责,要求朝鲜放弃核武器和核计划、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以及针对相关领域采取制裁措施[123]。

搭载光明星3号的银河3号运载火箭在花坮郡舞水端里的弹道飞弹发射场准备发射,摄于2012年4月8日

2007年1月6日,朝鲜官方进一步公开证实朝鲜军方已经拥有核武器。2007年2月13日的六方会谈上通过协议,要求朝鲜关闭境内的核设施并交由第三者机构审查,而其他国家应该提供朝鲜必要的经济援助。朝鲜在2007年7月14日宣布关闭宁边原子能研究中心的核心反应炉等设施[124],在隔天接受国际原子能总署监督人员的确认[125],2008年6月26日向六方会谈的代表团提交国内核子计划以及及核子设施的清单[126],美国则在同年10月11日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除名并取消相关的贸易制裁[127]。2009年4月25日,联合国安理会谴责朝鲜再度进行远程火箭的发射实验,随后朝鲜政府宣布重新启动核燃料钸的制造并命令主要核设施内的国际监督人员离境[128],对此国际原子能总署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朝鲜已经拥有“完善的”核技术[129]。2009年5月25日,朝鲜政府发布消息表示已经进行了第二次地下核试验[130][131][132][133],并且普遍认为引起规模4.7级的地震[134]。尽管官方并没有提供核武器测试的详细地点,一般认为是在第一次核测试地点附近、位于金策市东北约75公里处[135]。朝鲜尝试开发能够于实际战场上应用的核武器计划以及不断试射弹道飞弹,也导致自身与韩国、美国和日本之间的外交关系渐趋紧张;联合国于2009年6月12日通过执行针对平壤的制裁措施《联合国安理会1874号决议》,加强对朝鲜的经济制裁并授权各国可拦检运往朝鲜的可疑船只与货物[136][137]。2012年4月,朝鲜在宪法修正案中提及自身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38]。瑞典研究核辐射的科学家拉斯·艾瑞克·德吉(Lars-Erik De Geer)声称在2010年4月中旬和5月11日时,朝鲜极有可能进行2次相当于50吨至200吨的核试验[139],但韩国和美国政府认为这说法缺乏可以验证的地震数据[140]。

2017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重点实验室温联星教授课题组在分析地震仪观测记录后,确认朝鲜于2017年9月3日11时30分(当地时间12时)在丰溪里核试验基地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这次核爆位于北纬41度17分53.52秒、东经129度4分27.12秒,定位误差为100米,与朝鲜之前在2016年9月9日、2016年1月6日、2013年2月12日和2009年5月25日举行的核爆试验位于同一座山下。此次核爆当量为108.3±48.1千吨,创下朝鲜历次核爆的最高纪录。其中,2016年9月9日核爆当量为17.8±5.9千吨,2016年1月6日核爆当量为11.3±4.2千吨,2013年2月12日核爆当量为12.2±3.8千吨,而2009年5月25日核爆当量则为7.0±1.9千吨。报告指出,此次核爆的威力已达到了美国1945年投放在日本长崎的“胖子”原子弹威力的3至7.8倍。

目前普遍认为朝鲜至少拥有6枚核武器的储备量,且依照其浓缩铀的使用计划将在2015年时将核武器储存提高至48枚之谱[141]。朝鲜相关的核武器应用技术可能是由巴基斯坦、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者是俄罗斯转手提供,并且参考冷战期间从埃及取得的飞毛腿飞弹。同时官方也宣称已经拥有与现有核武器相应的投射技术[142],朝鲜军方正在发展如大浦洞2号飞弹这类能够搭乘核弹头飞抵美国西岸的洲际弹道飞弹,也希望能够发展出车载的中程或者远程弹道飞弹[143]。尽管国际社会陆续对于朝鲜的核试验进行制裁或谈判,但是包括金正日和继承人金正恩都不曾宣布放弃核武器的发展[144],一些分析家认为朝鲜政府是希望透过威胁的方式来换取国家的安全保障与经济上面的援助[145][146][147]。例如在2012年2月29日时,朝鲜宣布暂停有关浓缩铀的提炼作业以及试射远程弹道飞弹,并且允许国际监督人员掌握在其主要核设施的操作流程;对此美国总统巴拉克·欧巴马则表示如果朝鲜愿意做出更多让步并且确实实现承诺后,美国政府也会愿意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给朝鲜地区[148]。2012年12月朝鲜成功进行卫星火箭试射后,许多外国媒体认为朝鲜政府趁机发展导弹。

2017年9月3日,朝鲜军方在丰溪里核试验场进行了一次核试验,之后朝鲜中央电视台对外发布声明,宣称朝鲜进行了一次氢弹试验并取得完全成功,外界普遍认为此次朝鲜核试验爆炸当量在5万到10万吨TNT之间。

2018年4月20日,朝鲜官方宣布停止核试验并关闭丰溪里核试验场,之后朝鲜政府邀请了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美国、英国和韩国的记者出席关闭核试验场仪式,并在5月24日爆破拆除了核试验设施。

以色列

编辑

主条目:以色列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美国侦察卫星科罗娜于迪莫纳上空所拍摄的内盖夫核子研究中心,摄于1968年11月11日

以色列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第六个发展核武器的国家[149],估计自从1967年以来便可能开始进行核武器的研发工作[150],还是全球唯一拥有核武但不使用核电的国家,国际原子能总署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也公开表示自己认为以色列为拥有核武器之国家[151]。以色列没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52][153],以色列既未承认也未否认过拥有核武器[154][155][156] [157][158][159],而是不断重申“以色列不会在中东地区首先引入核武器”。借由“核不透明”的方式,以色列反而以最小的政治成本换取到一定的吓阻能力[150][160]。1968年伊扎克·拉宾透过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美国国务院明确表示以色列不会是“第一个将核武器引入中东地区的国家”,但是在就所引入的核武器定义上并不包括未经公开或者未经测试的设备[161]。这意味著以色列政府在政策上并没有提及是否不会使用核武器这类问题,甚至还允许在未经测试或者未经公开的情形下拥有核武器[162][163]。

早在1948年以色列发表《以色列独立宣言》成立后不久,以色列总理戴维·本-古里安便于1949年开始推动核计划[164],之后在法国支持下秘密兴建自己的核反应炉和核燃料回收装置,于1950年代末期开始在核领域上进行大量研究[165]。尽管以色列政府没有公开证实,绝大多数分析家认为以色列自1960年代末期便开始进行核武器的研究工程。其中有大量证据表明以色列拥有核武器或者与拥有随时准备制造核武器的能力,并且推测1966年11月2日以色列便开始进行小规模的核武器测试[23][166]。1979年9月22日,美国所发射负责执行监测核试验的卫星船帆座(Vela)在印度洋发现疑似核爆炸之闪光。1980年7月,由吉米·卡特政府组织、麻省理工学院的杰克·鲁伊纳(Jack Ruina)领导之调查团队在分析卫星探测的数据后表示并非核爆炸[167],但一些军事情报来源则指称核试验秘密研究小组认为有90%的机率是核试验进行[168][169]。包括西莫·赫许在内的一些人士则进一步猜测可能是以色列与南非共同在印度洋进行第三次的核武器试验,并且指称印度、以色列和南非的军事与核专家亦搭乘2艘以色列国防军的军舰前往视察[170][171][172]。

以色列空军的F-15鹰式战斗机在经过修改后便可以搭载核武器,摄于2004年8月25日

以色列声称位于迪莫纳南部的内盖夫核子研究中心是一个“研究用反应炉”,其目的是促进核子动力的基本科学与应用之研究,但至今该机构并没有刊登任何相关的科学研究报告[173]。1986年,曾在研究中心受雇工作9年之久、负责武器生产所需的放射性物质提取和热核武器装置之实验模型的工程师莫迪凯·瓦努努向英国媒体《星期日泰晤士报》揭露了该研究中心有关核研究的资料,并且提供一些明确有关核武器重点设备的设备细节与设计图稿[174][175]。瓦努努也提供包括借由锂的同位素能够激发氚而制成助爆型裂变武器(Boosted fission weapon)的资讯,以及有关的如何影响钸的生产效率所需要的详细描述。瓦努努所提供证据在经由一些资深技术专家审核后认为以色列的核武器发展计划已经渐趋成熟[160][176],并且引起埃及等邻国政府开始就核武器议题进行探讨。瓦努努随后被以色列情报及特殊使命局绑架,以叛国罪和进行间谍活动为由被捕入狱并且判处有期徒刑18年[177][178]。在《奥斯陆协议》生效几年后,1998年以色列总理希蒙·佩雷斯公开表示希望以色列发展核技术时不会发生如广岛市的情况,这其中核技术便被普遍认为和核武器发展或者是迪莫纳的核反应炉建设有关[179]。2006年,以色列总理埃胡德·欧麦特则在文件中提到有关以色列拥有核武器一事。

一些分析师认为就实战观点而言,以色列在核武器的使用上受到战场幅员不大而不适合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投入、国家边境的敌人规模并不庞大以及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可能会介入等限制,对核武器十分谨慎,甚至有专家指称核试验则是透过电脑模拟运算以及常规炸药测试为主[180]。一些报告则指称以色列是继美国、俄罗斯、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第四个发展出核三角投射平台架构的国家[181],其中以色列国防军能够迅速为核武器准备包括60枚已经配备核弹头的杰里科洲际弹道导弹、搭载核炸弹或核飞弹的F-15鹰式战斗机与F-16战隼战斗机、或者是海豚级潜艇等等作为投射平台[23][182]。据俄罗斯对外情报局估计,1970年至1980年其间以色列应该秘密地生产大约20枚的核武器[153]。2004年,美国国防部依据以色列所拥有可以生产核武器的原料量,推测以色列可能已经拥有82枚核武器可以投入使用。根据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以及美国科学家联盟的统计,以色列现今所拥有的核武器存备量大约扩展到75枚至200枚左右[22][23]。2008年5月,前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表示:“以色列拥有150枚或者更多枚的核弹头。[183]”尽管面对庞大的国际压力,以色列政府仍然拒绝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表示这违背以色列自身的国家安全利益[184]。

相关推荐